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部分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以提高氧饱和度,但插管产生的病毒飞沫和气溶胶也给操作者带来极大的感染风险。为此,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吕毅教授团队研发全磁导航气管插管技术,并于7月23日成功应用于临床。该技术摒弃了传统喉镜气管插管的固有模式,无须开放气道,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用硬核科技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安全急救。
据介绍,传统气管插管方式需要使用喉镜,将特制的气管内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经声门置入气管或支气管内,操作者与患者呼吸道的近距离接触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操作者。为降低感染风险,吕毅带领团队科研攻关,利用全磁导航技术在无须开放患者气道的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在前期反复动物实验、模拟人实验均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吕毅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强团队密切配合,于7月23日成功为一名患者实施了全磁导航气管插管。
吕毅介绍,该技术以人体头颈部器官解剖为基础,采用有限元分析及磁路设计,精准确定了磁导航气管插管所用内磁、外磁的各项物理参数。气管插管引导条柔性设计及前端磁体灵活变向设计,实现了对外磁的高灵敏响应。外磁的磁路设计,融合了喉头及气管腔隙的空间特性,实现了外磁引导可对准声门“关隘”,把插入口腔内部的磁体及气管插管引导条吸入气管腔内。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前任主委熊利泽教授评价,全磁导航气管插管技术突破了传统气管插管模式,解决了困难气道插管、心外按压下完成气管插管等专业难题,可应用于急救复苏和呼吸系统烈性传染病的救治,降低感染风险,减轻麻醉医师的工作负荷。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结果显示,吕毅团队的全磁导航气管插管技术为国际首创。下一步,吕毅团队还将研发全磁导航气管插管机器人,更好地用科技服务百姓健康。